《零碳之路:“十四五”开启中国绿色发展新篇章》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提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气候雄心峰会上郑重宣布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等一系列中长期目标和愿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中国要走低碳零碳之路。本文摘录世界资源研究所《零碳之路:“十四五”开启中国绿色发展新篇章》相关内容,与大家共同学习。
-------------------------------------------
执行摘要
中国正处于一个深度变革的时代。过去四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总量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加速,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但是,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也导致了资源和能源消耗、污染物和碳排放的成倍增长,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环境与气候风险。中国2019年能源消费总量为48.6亿吨标准煤,相比1980年增长约706%1。中国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以下或简称“碳排放”)也快速增加,2019年总量达到98亿吨,位居全球第一。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期; 同时,习近平主席于2020年9月22日对全世界做出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根据中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应发挥好应对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确保未来的发展道路是绿色、低碳、循环和可持续的。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后种种不确定因素和最新的2030年前达峰及2060年前碳中和的气候目标,中国必须在“十四五”(2021—2025年)初期提出一个更具韧性、低碳、可持续的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Contribution, 简称NDC)和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Longterm low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development strategy,简称LTS),布局中长期低碳发展蓝图,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做出贡献。在此背景下,世界资源研究所协同有关研究机构描绘了一幅中国在2050年实现深度脱碳的愿景,并着重讨论正在筹划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中的低碳转型政策选择以及正在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希望该报告能够为国家及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与智力支持。
中国有望在“十五五”初期实现
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提前实现
NDC目标
中国于2009年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相比2005年下降40%~45%,并于2015年进一步提出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203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数据显示,中国2019年碳强度相比2005年下降48.1%,提前超额实现2020年目标。这一良好的进展为中国提出和实现更有雄心的气候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能源政策模拟模型(Energy Policy Solutions, 以下或简称“EPS模型”)分析结果,中国有潜力实现更具雄心的NDC目标,包括提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增加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及提高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表ES-1)。其他可提高的具体目标包括:继续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并维持下降趋势,到2030年不超过24亿吨标准煤;提升终端能源消耗中电力的占比,到2030年达到30%;提升各类交通工具的能源利用效率,到2030年道路交通工具中新能源(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等)车辆占比达20%。中国应重点关注并尽早提出中长期低碳发展的关键减排指标及举措,包括但不限于提升工业产品利用率、创新工业用能技术,优化电力生产结构、减少煤电机组应用,提升交通工具能效、推广高效清洁交通,大力发展碳去除手段等,从而实现深度减排,并逐步实现净零排放发展目标。
未来三十年应推动关键行业和
区域减排
“十三五”(2016—2020年)以来,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建设、加快适应气候变化和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等。为了推动2030年和2060年气候目标的有效落实,中国政府应在未来重点
关注电力、工业、交通和负排放技术等关键领域减排(如图ES-1所示),鼓励关键经济区域尽早达峰和尽早零碳。在正常退役安排之外每年额外强制淘汰1500MW的煤电装机容量,同时优化电力调度机制,到2050年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将小于10%,单年减少约8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贡献高达15%的减排潜力,30年间累计减排约12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电力生产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贡献部门。在现有政策下,虽然煤电发电量将呈现下降趋势,但因煤电具有稳定性及成本优势,始终在电力生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进步,发电成本逐渐下降,预计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可在“十四五”初期实现平价上网。在EPS强化行动情景下,电力部门脱碳的首要任务是减少化石能源发电量,特别是缩减煤电发电量,具体措施包括控制新上燃煤电厂、及早退役煤电机组等。未来,利用市场机制实现电力调度策略的优化,即优先调度成本更优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是实现电力部门深度脱碳的关键。
绿色增长模式将带来气候
和经济的双赢
在国家层面,若实施强化行动下的深度减排路径,中国不仅能够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助力《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实现,还可以规避气候变化所导致的自然灾害,如减缓海平面上升、水资源短缺等,到2050年单年将产生2.9万亿元(2018年不变价)的直接气候效益。 同时,控制碳排放将提升空气质量、改善生活环境、促进人体健康,相比现有政策路径,到2050年深度减排路径将可以额外避免高达单年189万人的过早死亡,创造1.6万亿元(2018年不变价)的货币化效益。 选择深度减排路径,其减排成本(包括设备投资、运行维护成本等)也将在后期逐渐减少,并能在“十四五”中后期实现正向的经济收 益。 因此,综合来看,该路径将为中国未来30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持续的收益,2050年单年将可产生高达6.5万亿元(2018年不变价)的全社会收益,切实推动气候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在区域层面,本研究以中国经济引擎——长江三角洲作为研究对象,开发搭建了长三角绿色经济模型(GEM-Yangtze River Delta),结合国家最新区域发展战略和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模拟了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的前景。 在绿色经济情景下,长三角地区温室气体总排放(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将在“十四五”末期达峰,并在“十五五”期间开始下降; 即使按现有政策手段,长三角地区也能在“十五五”中期以1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达到峰值。 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加新能源利用比例、提升能源效率等绿色政策,绿色低碳型道路可以在长三角地区引领强劲的经济增长,同时带来包括新增就业岗位、财政增收等一系列经济社会效益。 绿色经济情景到2050年当年能为长三角地区创造173万亿元的名义GDP。 这一结果显示,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已具备实现率先达峰的潜力,同时也具有经济效益。 至2050年,绿色经济情景将帮助长三角地区政府实现财政收入较2020年增长6倍,达到38.1万亿元。 不仅如此,相较于基线情景(BAU),2025年起绿色经济情景每年将为长三角地区平均多创造近380万个工作岗位。 基于劳动力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会在绿色岗位中获得更多收入并积累更多社会财富。 不断扩大的经济体量持续刺激工作岗位的扩张,劳动力水平将不断促进GDP增长,中国经济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正向循环。
——————————《完》———————————